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體驗:他們的孩子從小就很怕去陌生環境、一見到陌生人就害怕或者哭泣,年齡大一些上學后,也常常在和老師同學相處時更為敏感、自信心不足,對于班級活動尤其是上臺演講這種需要面對公開場合的,更容易緊張害怕,回家后往往對于自己的表現感到不滿意、沮喪,或者生氣急躁。
就是孩子出現了焦慮情緒,在生活中,這些都是應對環境變化而出現的正常情緒反應,但需要父母或養育者給予及時和合理的疏導。兒童也有喜怒哀樂,也會焦慮。研究表明,環境因素對于焦慮的影響不容忽視,焦慮癥人群,往往也有容易焦慮或者脾氣急躁的父母。一些焦慮癥患者小的時候,往往也是焦慮氣質的孩子,如果在成長過程中,易焦慮的不良心態與習慣未得到及時矯正,有的甚至進一步加強,則會對孩子將來的一生產生負面影響,甚至可能引發焦慮癥、抑郁癥。
即使未嚴重到引發焦慮癥、抑郁癥等精神疾病,易焦慮的不良習慣也會影響終生。
焦慮癥的病發和個人性格、氣質有關,這也是焦慮癥治療的一個難點所在,僅憑藥物治療,不改變個人習慣與環境的話,容易反復。
哪些教育方式是錯誤的?怎么教育出一個不焦慮的孩子?
焦慮性格的形成與父母的教養方式及生長環境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。例如,當父母的教養方式過于嚴厲苛責,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對自己也很容易不滿意,會追求完美,做事情的過程中對自己充滿了批判精神,時刻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,時刻處于緊張不安、難以放松的焦慮情緒中。
正確的教育方式很重要,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安全感、理解與尊重,家庭氛圍和諧、溫馨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,一般情緒比較穩定與理智,在面對困難時也會相對更為樂觀與積極。
那些錯誤的教育方式
1、“別人家的孩子”
對于孩子要求過高。忽視或者不滿足于孩子的優點與已取得的成績,只看到不足的地方,而拿“別人家”的在這一方面表現良好的孩子盲目比較,造成自家孩子的焦慮情緒。
比較是沒有盡頭的。“不能輸在起跑線上”這樣的高標準,父母自然很難滿意和認可孩子的表現,就會一遍一遍地要求孩子做得更好,久而久之,孩子會因為自己不能實現預期的目標,認為是自己做的還不夠好,從而否定自己、自信心與自尊心雙重受挫,內心緊張焦躁、煩躁不安。
假如此時父母再輔以恐嚇或粗暴的懲罰手段,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情時就會顯得更加緊張。
久而久之,孩子會養成吹毛求疵、完美主義傾向,而完美主義便是焦慮癥病發的主要因素之一。
需要正確認識自己的孩子,不足之處當然要指出和改進,但有進步、有優點,便可以鼓勵。
2、急于求成
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一個成功的人,因此,在正常的學業之外,不少父母給孩子報了培訓班、輔導班、特長班等,希望孩子能夠盡量多學一些知識,而不是“浪費時間”: 別的孩子不會的自己的孩子要會,別的孩子會的自己的孩子要精通。
父母想要的越多,潛意識中給自己與孩子的壓力就越大,最終以焦慮的方式顯現出來。而一個人的消化能力是有限的,當父母塞了太多的東西后,就容易消化不良,結果往往就是什么都沒有學好。
更糟的是,由于孩子無法同時學習這么多課程,反而每個課程都學得一般般,結果父母與孩子都更焦慮了。
心急吃不了熱豆腐,家長不能急于求成,成功的道路都是踏踏實實一步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,孩子的成長也是如此。
3、過度保護
父母過度地保護和溺愛孩子,過度包辦了孩子飲食起居、人際交往等方方面面,使孩子缺乏獨立發展,也是造成孩子焦慮的原因。
這樣的孩子由于缺乏與外界打交道的鍛煉機會,當他們處于新環境中、面對從未面對過的新問題、或者不得不與陌生人接觸時,會由于不知道該如何應對而產生困惑與擔憂,從而造成情緒波動、緊張擔憂。
另外,父母之所以為孩子包辦一切,也是一種不信任孩子自己能解決的能力的表現,無形中增加與孩子的隔閡,也降低了孩子的自信心,打擊了孩子的自尊心。
父母給孩子創造的環境再溫馨,孩子也不可能呆一輩子,終究是要出去面對外面的風雨,好的教育需要父母適當地給孩子鍛煉機會,并且相信孩子能夠解決。孩子有了足夠的經驗之后,在面對時就不會過于緊張、慌亂,更有底氣與信心。
4、家庭關系不和諧
也有很多孩子的焦慮是影射了父母關系的不和諧。比如父母在婚姻關系上有裂痕,他們自己不愿意面對,而通過提高對孩子的要求來彌補婚姻中的缺陷感;孩子此時也會下意識地配合父母,表現出一些焦慮的癥狀,使家里的矛盾轉移到自己的身上,心甘情愿地做 “替罪羊”,從而避免父母關系的破裂。
另外,不和諧的婚姻家庭關系,也會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,使孩子始終處于焦慮、緊張的精神狀態。
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,家庭如果溝通有問題,最好的辦法是一家人坐下來一起心平氣和地溝通與交流。
如果婚姻確實已經破裂無法挽回,也要盡量和平分手,同時對孩子說離婚不是他的錯,將對孩子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。
焦慮的孩子背后,往往是焦慮的父母,父母需要學會面對和疏導自己的焦慮情緒、正確認識孩子、給予孩子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。
兒童焦慮是精神科常見問題之一,這些兒童若沒有得到適當治療,到了一定程度,可能會演變成抑郁癥、焦慮癥,引起濫用藥物、自殺等問題。事實上,患有抑郁癥的青少年,我們翻查他的病歷,當中有一半在兒童期有情緒問題,而大部分都是焦慮癥。家長須及早正視兒童精神、情緒等行為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