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高考的結束與分數的公布,對于高三畢業生來說,新一輪的焦慮又來了:志愿填報。讀什么學校?選什么專業?我以后想要從事什么職業?我的天賦是什么?我可以做好嗎?這些問題都關乎考生的未來,同時也牽動著家長的神經。
而在這之上,還有考試分數的問題,低于預期的分數會讓人難以接受,考得太好就想要更多,分數超過或者低于預期,都會由于現實與預期不符而引發焦慮情緒。
分數與志愿,關乎一個孩子的前程,學生與家長都免不了緊張焦慮,雖然多數考生和家長可以通過自我調節渡過眼前的精神難關,可仍有不少考生和家長深陷心魔難脫身,甚至患上焦慮癥。
成績超出預期,選擇焦慮癥??嫉锰茫部赡軙l焦慮。人通常對于一件事情會有一個預估的既定結果,并根據這個結果安排好一系列后續事件,考得太好,超出預期,就會打亂原有的計劃,從而引發焦慮。
小陳原本以為自己這次最多考個二本,結果分數遠超出二本,甚至可以沖擊一本,家長在激動過后,一連幾天都想著孩子該報哪所學校最合適,生怕“浪費”了孩子好不容易考出的高分。
因過于焦慮,家長茶飯不思,工作時經常開小差,到處和人討論選報志愿的問題,各種比較分數線、專業就業前景。開始填報志愿時,家長甚至覺得自己幾乎要崩潰,一度手腳冰冷,不得不去看醫生。
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叫做選擇性焦慮。家長在填報志愿時感到焦慮、恐慌,主要是害怕填錯志愿,特別是當和孩子以及其他家庭成員意見不統一時,更會產生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。
分數過低,沮喪自卑引發焦慮。小李平時就很要強,成績也一直很好,所以高考目標也一直是重點大學,結果考試成績出來了,最多只能上個普通一本大學。對于這樣的成績,小李非常沮喪,家長也非常失望,填報志愿時經常起沖突: “如果你認真點,成績就不會這樣”,導致家庭關系非常緊張。而小李本人,也因為在沮喪與父母不滿的雙重打擊下,變得自卑敏感,患上了焦慮癥。
每年高考成績揭曉后,都有因高考而出現情緒障礙的家長和學生,癥狀嚴重的,不得不去醫院治療;癥狀不明顯,以為自己只是普通的情緒不好,忽略了自己的情緒障礙問題,有一些可以自我緩解,癥狀好轉,還有一些就會慢慢病情嚴重,最后也不得不去醫院接受治療。但是這個時候作為家長的都要謹記:不要把不滿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,言語上盡量避免刺激孩子,他們這個時候往往比家長更脆弱。
別以為這些都是小事情,如果不及時調整,有可能使父母和孩子患上精神障礙和心理疾病。在面臨重大選擇時,人通常會出現一定的焦慮情緒,這是正常的生理、心理反應。只要有期盼,就會有焦慮,不必過于憂心考后出現的焦慮,這是人之常情。但如果反應過大,父母就應該幫助考生宣泄不良情緒,可以讓考生多跟同學聊聊天,一起打球、跑步,或是聽聽音樂。情緒疏導方式很多,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,條件允許下,家長還可讓考生外出旅行,讓他們暫時脫離“考試環境”,減輕焦慮,消除壓力。
然而,具有完美心理特征和焦慮個性的人,會出現較嚴重的選擇焦慮。比如上面的兩個例子,分別就是要求完美的家長和要求的孩子,因為考得太好和太差,落差引發了焦慮癥。當家長和考生自我感覺焦慮過于嚴重時,可以考慮尋求精神心理醫生的幫助。
“揭榜”焦慮癥的孩子與家長都有哪些表現?每年高考后一個月,醫院心理精神科接收高考相關咨詢家長與孩子都會明顯增多。“揭榜”焦慮癥孩子通常表現為焦慮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記憶力減退、厭學、睡不著覺等情況,甚至有人出現睡眠不安、食之無味的軀體癥狀。而談到原因,這些孩子八成以上平時成績較好,對自己的期望值過高,喜歡拿自己與同學比較。更重要的是,他們的家長對他們的要求也很高,孩子的焦慮,通常也是父母的焦慮的反映。
如何緩解填報志愿帶來的焦慮?根源在于“放過”自己和家人,無論是要求高的家長還是考生本人,平常心看待高考這件事,條條大路通羅馬,每個人都可以在未來有自己的發展道路和方向。有些家長和孩子過于看重高考成績,將高考當作人生的重大轉折點,認為上大學是唯一出路,他們內心的壓力和焦慮,在生活中時刻互相傳染,使考后原本就極度敏感的家庭成員的緊張、焦慮情緒,進一步被無限放大。
家長和孩子都不要輕易下結論、下判決,學會克制自己,要看到孩子的努力,要肯定孩子的付出,要學會接納。另一方面,也要意識到,高考雖然是人生的重大轉折點,但卻不是唯一出路,應根據孩子的真實能力與興趣,規劃人生。